近年來,新能源領域再現新的風向,歐洲正在加碼氫能源,氫能成為繼光伏、風電和電動汽車之後的全球競技新風口。近日,德國更是推出了新版《國家氫能戰略》,明確了氫能技術全價值鏈發展路徑。
事實上,不僅歐洲,近年來中國、美國等大國都在加大對氫能產業的佈局,其中我國在氫能多個細分領域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歐洲想要在氫能領域超車?
近期,德國政府通過新版《國家氫能戰略》。該戰略計劃在2030年前打通氫能生產、儲運、進口和消費各環節,到2030年德國氫能技術進一步提高,產品供應將覆蓋從生產(如電解槽)到各類應用(如燃料電池技術)的氫能技術全價值鏈。
其中儲存環節提出,從2027年至2028年初步建立起氫能基礎設施網絡,並在歐洲增加約4500公里氫氣管道。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聲明中表示,投資氫能就是投資未來,這是對氣候保護、就業、能源供應安全的投資。
為何德國加大發展氫能戰略?
復盤來看,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市場一直對新能源發展寄予厚望。
近年來,歐洲面臨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調整能源結構、加大清潔能源的投入已成為共識。
氫能作為一種零碳能源,對於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也被視為歐盟國家推進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的關鍵,在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極具潛力。
當前歐盟各國出現部分產業投資意願消退,急需新興產業拉動經濟回升。氫能將推動運輸、儲存等行業的發展升級,拉動相關投資。
分析認為,發展氫能有助於歐盟實現能源獨立和可持續發展,並有助於調整能源結構,帶動投資和就業。
2020年歐盟提出氫能戰略,並宣佈建立清潔氫能聯盟。目前已有15個歐盟國家將氫能納入其經濟復蘇計劃。
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氫能更成為歐盟能源轉型戰略中的重要部分。2022年歐洲能源供應調整計劃公佈,計劃到2030年在歐盟生產1000萬噸可再生氫,並進口1000萬噸可再生氫。歐盟還創建了「歐洲氫能銀行」,加大對氫能市場的投資力度。
中、美、歐各顯其能佈局氫能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氫氣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每年氫氣消耗量超過1100萬噸,佔全球需求的13%,其中三分之二用於煉油,其餘大部分用於氨生產。
根據美國國家實驗室預測,到2050年,美國本土氫能需求將增至4100萬噸/年,佔未來能源消費總量的14%,主要用於煉油、化工、金屬加工等行業。
美國發佈相關產業政策也較早。2002年,其先後發佈了《美國向氫經濟過渡的2030年及遠景展望》《國家氫能路線圖》兩份文件,明確氫能是未來能源領域重要發展方向。
2021年,美國發佈《碳中性氫能技術基礎科學》研發指南,明確了高效新型電解水制氫、氫機理等4個優先研發方向。氫能基建入選《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美國政府將投入95億美元用於區域氫能中心建設以及氫能全產業鏈示範與研發。
中國氫能政策也在穩步持續推進。其中2022年3月發佈的一項政策對氫能產業投資形成巨大吸引力。
該政策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其首次將氫能定位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綠色低碳轉型能源載體。
當前各國也紛紛就氫能政策設定中長期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我國氫能發展目標是: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
歐洲在政策上最為完善,涵蓋氫能產業鏈各個環節。美國補貼力度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推動大量藍氫項目(採取碳捕獲技術隔離掉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上馬;而中國充足的風、光產能為綠氫生產打下基礎,並有著全球最低的制氫設備成本。
今年8月30日,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全面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綠氫規模化工業應用實現零的突破,也開創了綠氫煉化新發展路徑。
隨著各國政策密集鋪開,我國氫能產業迎來蓬勃發展,各細分賽道湧現出頗具實力的細分龍頭。
國内氫能產業鏈發展完備
據悉,目前中國在氫能領域已取得多方面進展:第一,中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氫氣質量標準的約12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在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第二,中國氫能應用領域逐步擴大。據了解,中國已在部分區域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範應用,成為國際公認的最有可能率先實現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產業化的國家之一。第三,2022年年底,中國已建成加氫站310座,居世界第一。第四,領先的氫能產業集群,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匯集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
在取得多方面進展的同時,國内氫能行業吸引眾多產業資本佈局,產業鏈發展較為齊備,大體分為「制氫、儲運加氫、燃料電池以及終端應用」三大關鍵環節,這個參與者不乏央國企。
國際能源網不完全統計,央企進入到氫能領域的企業已有46家,地方國企也有38家。這些企業在綠電制氫、儲氫、加氫設備、氫能產業園、氫燃料電池車等全方位支持中國氫能產業成為世界翹楚。
從資本關注度角度來看,近來上遊制氫環節灰氫轉綠氫是趨勢,制氫環節的核心裝置電解槽成為資本關注對象。
目前,電解槽廠商包括大型能源集團下屬裝備企業、行業老牌企業以及制造龍頭企業,如中國能建(601868.SH)、隆基綠能(601012.SH)、華光環能(600475.SH)、吉電股份(000875.SZ)、陽光電源(300274.SZ)、華電重工(601226.SH)、華電重工(601226.SH)、晟輝科技(300423.SZ)、億華通(02402.HK)等。
中遊儲運代表企業則有富瑞特裝(300228.SZ)、中材科技(002080.SZ)、京城股份、同飛股份、上海電氣、冰輪環境等;
京城股份擁有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鋁内膽碳纖維全纏繞復合氣瓶的設計測試中心及生產線,公司生產的35MPa高壓鋁内膽碳纖維全纏繞復合氣瓶(儲氫氣瓶)已批量應用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無人機及燃料電池備用電源領域。
加氫站投資主體多樣化,包括能源公司、化工企業、獨立氣體公司、裝備公司、燃料電池企業、車企和車輛運營企業等。兩桶油憑借其制氫—儲運體系以及現有的加油站資源佈局加氫站,預計將成為最大的玩家。相關標的還有美錦能源、厚普股份、雄韬股份、鴻達興業、同濟科技等。
氫燃料電池代表企業有億華通(688339.SH)、濰柴動力(000338.SZ)、大洋電機(002249.SZ)、深冷股份(300540.SZ)、雄韬股份(002733.SZ)、東方電氣(600875.SH)、南都電源(300068.SZ)等。
燃料電池目前主要有三大類應用場景固定電源、交通動力和便攜式電源。其中交通動力應用是目前關注度最高的應用領域。相關標的包括宇通客車(600066.SH)、濰柴動力(000338.SZ)、金龍汽車(600686.SH)、上汽集團(600104.SH)等。
小結
總的來說,全球各國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要看到氫能發展還面臨技術不成熟、成本相對偏高的情況,相關領域的研發和推廣必然受到影響,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尚待時日。
不過在能源結構轉型下,各國未來還將繼續加碼氫能,推動產業再上台階。目前,中國正借此政策的強力支持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氫能多個細分賽道已經成為全球翹楚。可以預見,隨著全球氫能競技提速,手握先發優勢的中國氫能產業鏈發展將大有可為,而在市場佔據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將大有作為。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