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内需求」,表明内需政策的重點轉向消費。
理論層面,永久收入(當期資產與未來收入的折現)、流動性約束、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消費行為;逆周期政策可以改善上述因素,進而提振消費。政策實踐層面,一是財富效應可以提振消費,如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資產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推升總體消費中樞上移。二是減稅與退稅能夠鼓勵消費,如美國2001年和2008年的個人所得稅的減免以及退稅政策,韓國1999年推行的信用卡消費抵稅等。三是失業救濟可以緩解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如美國2020年向受疫情影響的群體提供多輪失業保險等。四是消費券等可以增加臨時性收入,如1999年日本發放購物券、2009年中國台灣地區發放消費券,以及2020美國發放現金補助。五是增加假期可以創造更多消費場景,如日本逐步增加法定公共假期,並於1987年將帶薪年假增加至10天。
對於我國而言,可以考慮以下措施。一是更大力度穩定資產價格預期,發揮財富效應。在財產淨收入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上半年京滬粵等財產收入佔比較高的地區,社零增長放緩的壓力更大。二是優化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如對於一方失業的家庭,允許失業者的配偶適當減免個稅,還可以階段性引入信用卡消費或汽車貸款等個稅抵扣措施。三是適度提高失業保險的收入替代率,向50%的國際水平靠攏,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四是考慮逐漸提高法定公共假期和帶薪年假的天數,釋放服務消費潛力。五是未來公共部門消費佔GDP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間。
2024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降至3.7%。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内需求」,表明内需政策的重點轉向消費。本文梳理促進消費的學術探討以及海外經濟體的實踐經驗,為我國未來促進消費政策提供參考。
一、影響消費的因素
研究顯示,永久收入(當期資產與未來收入的折現)、流動性約束、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都會影響消費行為。逆周期政策可以改善上述因素,進而提振消費,其中,政府的財政支出可以通過乘數效應帶動消費,但真實利率能否提振消費仍存在爭議。
一是永久收入直接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根據永久收入理論(Permanent Income Theory)和生命周期理論(Life-Cycle Theory),理性行為主體在做出消費決定時總是會兼顧當期效用和未來效用。在獲得一筆收入時,理性消費者不會將其全部用於當期消費而是會將相當比例用於儲蓄——通過儲蓄來平滑當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以實現總效用的最大化;與之類似,當期收入暫時性減少時,會通過借貸來增加當期消費。因此消費對於當期收入(current income)不敏感,主要取決於行為體的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即其持有的總財富,包括當前資產以及未來收入的折現(Friedman, 1957)。
二是流動性約束會影響居民當前消費的能力。建立在前瞻性的理性消費者假設之上,永久收入理論測算的相當於是消費應處於的潛在水平。然而現實世界中大多數是經驗消費者(rule-of-thumb consumer),他們可能無法準確預期未來收入的折現值,或缺乏平滑各期消費的手段。現實中,消費者可能由於某期收入過低,而手中既沒有足夠的儲蓄來跨期調節消費,也缺乏足夠的資產作為抵押品從金融市場獲得借貸,導致其實際消費在流動性約束(Liquidity Constraints)下持續低於永久收入假定的理論水平。
三是收入不確定性會影響居民的消費意願。對於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時,經驗消費者即使沒有面臨流動性約束,也會將更高比例的當期收入用於預防性儲蓄(Precautionary Saving),使得實際消費水平偏低。
考慮到上述因素,消費不僅取決於其持有的總財富折現,也會受到當期收入波動的影響(Wilcox,1989; Hubbard & Judd, 1986)。因此,通過政策手段臨時性增加當期收入,可以緩解流動性約束以及偏弱的預期對於實際消費的限制,以此提振消費(Campbell & Mankiv, 1991)。
從財政政策來看,凱恩斯主義注意到價格粘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造成的市場失靈,認為李嘉圖等價[1]並不成立,政府的財政支出可以通過乘數效應帶動消費。Kaplan & Violante(2011)發現,相比知曉退稅政策但還未收到退稅支票的家庭,已經收到退稅支票的美國家庭對於臨時收入展現出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綜合各國的政策實踐,消費者對於刺激政策的邊際消費傾向整體落在0.1至0.8的區間,即家庭會將財政補貼的10%-80%用於消費(Liu et al., 2020)。Fat´as & Mihov(2001)認為政府支出帶來的乘數效應大於1,即總產出增量大於財政支出,且乘數效應主要來自於私人消費。此外,相比臨時性的支出,持續的財政擴張會帶來更大的乘數效應(Aiyagari & Christiano, 1990)。
從貨幣政策來看,根據替代效應,當真實利率增加時,儲蓄的邊際回報上升,當期消費的機會成本更高,導致當期消費減少;而根據收入效應,當真實利率上升時,儲蓄帶來更高回報,總財富水平提升,導致更多的當期消費。
由於兩種效應同時存在,學界關於真實利率和消費的關系仍存在爭議。例如,Krugman(2004)認為日本擺脫長期經濟衰退的關鍵在於,通過提高通脹預期以降低真實利率,以此鼓勵借貸並刺激消費。但亦有部分學者認為儘管美國和英國的實證數據顯示消費和真實利率之間存在負向關系,但是日本由於高儲蓄率,真實利率降低並無法刺激消費(Nakagawa & Oshima, 2000)。也有部分學者將消費細分,認為耐用品對於利率更加敏感,當利率降低時會增加耐用品的消費(Mankiw, 1983)。
二、海外經濟體提振消費的實踐經驗
通過梳理海外經濟體提振消費的實踐經驗,可以為我國提供重要的政策參考。
2.1 資產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
美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從上世紀70年代的63%提升至2005年的70%;同期美國個人儲蓄率(儲蓄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整體下行,從70年代的10%降至2007年的不足2%;與之對應的是家庭部門的借貸明顯增加,家庭債務佔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不足50%提高至2009年的接近100%。
學者認為,此階段美國家庭消費的快速擴張,主要得益於房地產市場和權益市場繁榮帶來的財富效應(Ferguson, 2004)。上世紀90年代美國家庭財富增長中,超過60%來自持有股票的上漲,使得美國家庭擁有的總資產快速擴張,儘管當期收入增速可能低於總財富增速,消費者仍會通過增加借貸的方式推動消費中樞上移,與總財富的水平相匹配(Poterba, 2000)。
2.2 稅收的減免、抵扣和退稅
對於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群體,減稅和退稅(Rebates)相當於增加了臨時性收入。
美國方面,美國多次通過減稅和退稅來刺激消費。為應對經濟下行,美國於2001年6月推出了《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ax Relief Reconciliation Act of 2001)。該法案調降了各個檔位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其中最低適用稅率下調幅度最大,將年收入低於6000美元部分的稅率從15%降至10%;此外2000年報稅的納稅人,無需申請即可獲得每人不超過300美元的退稅(6000*5%),2000年未繳個稅的群體不享受該退稅。該輪退稅總額達到約380億美元,約相當於當季GDP的1.5%和當季居民部門消費的2.2%(Johnson et al., 2001; York, 2020)。
為應對次貸危機,美國於2008年2月頒佈了《經濟刺激法案》(The Economic Stimulus Act of 2008),免除了年收入中低於6000美元部分的個人所得稅,並向納稅人提供價值600美元的退稅支票。2009年2月頒佈的《美國經濟復蘇與再投資法案》(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Investment Act of 2009),在2009-2010年2年里為納稅人提供每人400美元的個稅抵扣(Tax Credit)。實證研究表明,退稅有效刺激了消費,其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將退稅支票中更大比例用於消費(Huntly & Michelangeli, 2011)。
韓國方面,韓國於1999年推出信用卡消費個稅抵扣計劃。年收入低於7千萬韓元(約6萬美元)的信用卡持有者可以申請以信用卡花銷金額的15%來抵扣個稅,抵扣上限不超過3百萬韓元(約2600美元)(Sung et al.,2017)。
德國方面,為應對疫情影響,德國推出增值稅(VAT)減免計劃,暫時性將增值稅率從19%降至16%、從7%降至5%,減稅有效期為2020年7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與我國不同,德國的增值稅是一種按商品或服務的附加值徵收的價内消費稅。2020年8月調研顯示,15%的家庭表示會因為VAT減免增加消費,該比例提高至12月的20%;此外,撫養18歲以下子女的家庭邊際消費傾向提升最為明顯[2]。
2.3 失業保險
相比於有收入的納稅人,失業者面臨更加嚴格的流動性約束,使得其當期消費持續低於其永久收入假設的潛在水平。
為應對疫情的影響,美國於2020年3月推出了《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保障法案》(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 CARES),向失業人員提供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UI)。其中,大流行病緊急失業補償(Pandemic Emergency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自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每周為失業者提供每人600美元的補償,自2021年1月至9月每周提供每人300美元的補貼,兩輪共發放4423億美元補助。此外,流行病失業補助(Pandemic Unemployment Assistance)將補貼群體擴展至個體經營者、獨立承包商以及零工勞動者等,額度總計1312億美元。
研究顯示,獲得失業保險的群體有更低比例經歷食物和住房危機、耗儘個人儲蓄、被迫變賣資產、減少未來開支等困境(Whittaker & Isaac, 2022)。
2.4 消費券或現金
日本方面,1999年3月,日本政府向撫養1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發放價值200美元的購物券(Shopping Coupons),領取購物券的群體約佔日本總人口25%。購物券有效期為6個月,且只能在領取者所在的當地社區使用。
中國台灣方面,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1月18日至4月30日,中國台灣地區向所有居民發放價值120美元的消費券(Voucher),約相當於人均年收入的1.05%;總共投入約28.6億美元,約相當於2008年中國台灣地區GDP的0.68%。消費券可以用來購買商品和服務,但不能用於購買金融產品、償還貸款、支付水電氣等公共事業賬單或政府稅務等(Lin & Chen, 2020)。研究顯示,領取購物券的家庭當周開支提升了10%,並在之後的3個月時間持續高於控制組1.5-3.8個百分點,且對於低收入和低資產家庭的影響最為顯著(Broda & Parker, 2014)。
美國方面,2020年3月,為應對疫情影響,美國通過CARES法案發放現金補助(Economic Impact Payments),向每位成年人發放1200美元,向每位17歲以下兒童發放500美元的一次性現金補助,對於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個人減少該補助額度。2020年12月末,《新冠相關的稅收減輕法案》(The COVID-related Tax Relief Act of 2020),進一步向滿足條件的成年人發放600美元,向17歲兒童發放600美元。2021年3月的《美國救援方案法》(The 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of 2021),再次向成年人發放1400美元,向每位受贍養者(包括兒童和成年人)發放1400美元。以成年人為對象的三輪現金補助合計3200美元,約相當於人均個人消費支出的7%左右。
2.5 延長公共假期和帶薪年假
1947年日本勞動法頒佈,賦予日本企業勞動者6天帶薪年假(Annual Paid Leave)的權力。日本於1987年修訂勞動法,將每年帶薪年假從6個工作日提高至10個工作日(Noda, 2006)。
此外,日本於1948年確立《國民節日相關法》,確立每年9天的公共假期;1966年通過修正法律,增設建國紀念日、敬老日和體育日,公共假期提升至12天;之後分别於1985年、1995年、2005年、2014年增設1天假期,每年公共假期增加至16天。假期的增加可以提升居民的出行熱情,擴展消費場景。
三、政策啓示
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我國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提振消費。
第一,穩定資產價格預期,充分發揮資產價格對消費的財富效應。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周期,商品房銷售面積持續縮量,一手房和二手房價格回落;2022年開始,權益市場亦出現調整行情。房地產和股市的持續調整使得居民財產淨收入增速放緩。分區域來看,根據我們在8月發佈的報告《京滬粵消費緣何放緩》,北京、上海與廣東居民收入中財產性收入佔比更高,其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放緩的壓力也更大。因此,需要通過進一步減少購房限制性措施、壯大耐心資本等措施,更大力度穩住資產價格預期。
第二,優化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政策,階段性引入信用卡消費或汽車貸款等個稅抵扣措施。一是考慮優化嬰幼兒照護支出專項抵扣,將抵扣範圍從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支出擴展為18歲以下未成年子女撫育支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二是對於一方失業的家庭,允許配偶在繳納個稅時進行專項的抵扣。三是借鑒韓國的經驗,對於一定時間内的信用卡消費或汽車貸款消費等,按照利息或者消費金額的一定比例抵扣個稅。
第三,適度提高失業保險的收入替代率(Income Replacement Rates)。根據國際勞動組織公約,收入替代率至少要達到失業前工資的50%或者下述三種(法定最低工資、平均工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孰高值的50%。日本規定,失業保險(UI)金額不低於過去6個月的平均工資的50%,其中失業前收入越低則該比例越高,最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標準可達平均工資的80%;韓國規定,UI為社會平均工資的50%(Carter et al., 2013)。我國失業保險金額由各地方政府決定,以上海市為例:截至2024年7月的上海失業保險金為2255元/月(第1-12個月),約為上海市社會平均工資的18.3%;第13-24個月UI為1804元/月,約為社平工資的14.7%,遠低於50%的收入替代要求。
第四,可以逐漸提高法定公共假期和帶薪年假的天數。截至2022年數據,我國服務消費佔比約為52%,而OECD經濟體服務消費佔比均值為54.0%,日本和韓國的這一比例分别為58.3%和56.3%。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提出「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增加假期可以拓展消費場景,進一步釋放服務消費的潛力。
第五,同海外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公共部門消費在GDP中佔比有提升空間。截至2022年,歐元區以及OECD經濟體的一般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别為21.5%和17.4%,日本和韓國該比例為21.6%和18.8%;相比之下,我國同期政府支出佔GDP比重約16.1%,未來政府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消費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Huntley J. & Michelangeli V.,Can Tax Rebates Stimulate Consumption Spending in a Life-Cycle Model?,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Working Papers,2011.
2. Krugman P., Japan’s Trap, http://web.mit.edu/krugman/www/japtrap.html, 1998.
3. Mankiw G., Consumer Durables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National Burea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3.
4. Nakagawa S. & Oshima K., Does A Decrease in the Real Interest Rate Actually Stimulate Personal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nk of Japa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00.
5. Gali J.& Lopez-Salido D. & Valles J.,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orum on Monetary Policy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6. Campbell J. & Mankiw G., Consumption, Income and Interest Rates: Reinterpreting the Time Series Evidence,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89.
7. Fatas A. & Mihov I., The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and Employment: Theory and Evidenc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and the European Summer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1998.
8. Friedman M., How Does Government Spending Stimulate Consump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Globaliz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2013.
9. Kaplan G. & Violante G., A Model of the Consumption Response to Fiscal Stimulus Payment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1.
10. Liu Q. et al.,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at Low Budget: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Policy Experiment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Management Science, 2020.
11. Hori M. et al., Did the Shopping Coupon Program Stimulate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icro Data, ESR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02.
12. Lin F. & Chen W., Did the Consumption Voucher Scheme Stimulate the Economy? Evidence from Smooth Time-Vary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Sustainability, 2020.
13. Wilcox J., Liquidity Constraints on Consumption: The Real Effects of 「Real」 Leading Polici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Review, 1989.
14. Hubbard G. & Judd K., Liquidity Constraints, Fiscal Policy, and Consumption,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6.
15. Campell J. & Mankiw G., The Response of Consumption to Income: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
16. Barsky R. & Mankiw G. & Zeldes S., Ricardian Consumer with Keynesian Propensit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17. Gali J. & Lopez-Slido D. & Valles J., Rule-of-Thumb Consumers and the Design of Interest Rate Rule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18. Jappelli T. & Pistaferri L., The Consumption Response to Income Change, The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0.
19. Whittaker J. & Isaac K., How Did COVID-19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Impact Consumer Spending and Employment?,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22.
20. Broda C. & Parker J., The Economic Stimulus Payments of 2008 and the Aggregate Demand for Consumption,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4.
21. Browning M. & Crossley 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 Levels and Consumption Chang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1999.
22. Poterba J., 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23. Sung M. & Awasthi R. & Lee H., Can Tax Incentives for Electronic Payments Reduce the Shadow Econom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17.
24. Noda S., Legal Issues on Long-Term Leave: Conflicting Structure of 「Leave Benefits」, Japan Labor Review, 2006.
25. Carter J. & Bedard M. & Bista C., Comparative Review of Un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Insurance Experiences in Asia and Worldwide, 2013.
注:
[1]注:李嘉圖等價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認為,通過財政赤字來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無法促進消費,因為理性行為體意識到當期的財政赤字未來會以未來稅收的形式償還,總財富並沒有增加。
[2]資料來源:Effect of the VAT Reduction,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2024/8/14], https://www.destatis.de/EN/Themes/Society-Environment/Income-Consumption-Living-Conditions/Consumption-Expenditure/consumption-1-VAT.html
文章來源:興業研究宏觀
財華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華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願轉載,請發郵件至content@finet.com.hk,獲得書面確認及授權後,方可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財華智庫網(https://www.finet.com.cn)
現代電視 (https://www.fint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