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波及全球的疫情,打破經濟社會原油秩序,讓原油、股市等金融領域各項指標失靈,將金融領域那些「道貌岸然」的數字衝擊的七零八落。
在疫情面前,已經建立數百年的金融市場遊戲規則面臨調整、重構。世界經濟鏈接的全球化也受到挑戰。
全球化產業鏈已經斷檔,大政府主義情緒滋生,企業從新興市場回流……疫情正加速讓全球經濟衰退、收縮。
人類社會未來真的會變成國與國之間的「孤島」嗎?
新航路的開辟,讓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促進全球國與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聯繫不斷深入,人類命運形成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搭建起來的是,是人類社會高度習慣的全球化生活。
人們每天可坐著飛機飛往想去的國家度假。遊輪也在可以在大洋之間隨性漂流,帶你領略歐亞大陸板塊風光。
也可以選擇去海外留學,感受不同教育體系、人文思想、他國歷史帶來的精神財富。如果你喜歡甚至可以移民、定居。
足不出戶,人們可以坐享商品在全世界流通的便利。企業去海外辦廠,商旅滿天飛,資本互流互通。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然而新冠疫情颠覆了這一全球經濟體系。
為阻斷疫情蔓延,「社交距離」、「封城」與「封國」概念逐漸被世界各國接受,曾經的「地球村」已經分割成一個個「孤島」。
與世隔絕的「孤島國家」背後,還深藏著對經濟衰退的恐懼,大量失業人群、衝擊邊境線的難民、擠兌的醫療以及無法自給的生活資料。
這個擔心不是沒有原因。疫情始發於全球宏觀經濟下行。2019年中美貿易問題引發全球化擔憂。中興、華為觸發的芯片、5G產業鏈成為美國首難。
雙方提高關稅對雙邊貿易造成的影響也波及iPhone、iPad、筆記本電腦和蘋果 Mac系列等蘋果產業鏈產品。
就在中美摩擦緩和之際,疫情「黑天鵝」又徹底衝斷本已搖搖欲墜的全球產業鏈。
以中國為例,無線電、電視、通訊設備和裝置的製造、汽車產業鏈、電力機械產業鏈對海外依存度較高,從海外進口到國内再加工是為供給端產業鏈。
從出口看,海外市場也是中國製造業的主要服務對象,疫情導致的海外需求萎縮讓出口產業鏈受阻。相關影響行業為辦公室、會計和計算機機械的製造、家具、無線電、電視和通訊設備和裝置的製造等。
產業鏈斷點和堵點多了,或不是最致命的。疫情阻斷下全球化要疏通的點還有很多,最要命的是美國暫停移民,這類政策的出台或將帶動其他國家仿效,阻礙全球範圍内的人才流動。
在世界恐慌成一片的時候,這時候有一個政府跳出來什麽都管、收拾局面,大家不僅乖乖順從,還會對其投以感恩的目光。
這就是凱恩斯學派提出「政府幹預理論」。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政府開始主導經濟,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都是大政府時代。
在凱因斯學派的經濟製度主導下,政府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等,擴張經濟、創造就業,解決了許多問題。
疫情等同於戰爭,在這個堪稱國難的時刻,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的呐喊,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的捐助都顯得杯水車薪。
這時候政府挺身而出,履行職責和義務,保衛國民和國家利益。歷史經驗在這,大政府本無可厚非,疫情期間中國政府就顯示出魄力和擔當。
與大多數國家政府積極抗疫相比,特朗普政府做得有點「過火」。
在多國進口中國防疫物品的時候,美國最先站出來喊質量不過關,不符合標準。其他國家仿效之,並放棄這些防疫物品。
但讓人驚奇的是,最後這些防疫物品都進到美國。真是「社會你普哥」,人狠套路多。
在對抗經濟衰退面前,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尤為引人矚目。尤其是特朗普採取「胡蘿蔔加大棒」方式讓製造業回流將在美國國内達成更廣泛的共識。
在一次疫情通報會上,紐約州州長科莫向記者展示一只N95口罩並吐槽,這太難以置信了!這口罩一點也不復雜,我們竟然還要從中國進口,這不該是我們國家、我們州的公司生產不出來的東西啊。
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對醫療防護物資與藥品過度依賴中國等國的擔憂明顯上升。商務部數據,2019年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中國佔比超過35%,是第二名美國的2.6倍。以呼吸機為例,其1400個零部件中,就有近1100個僅在中國有批量生產。
如果越來越多國家像美國一樣想,或者美國等國家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意味著全球化將遭遇不可控的劇烈退潮。
20世紀初,美國本土製造業加速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外流,美國内「產業空心化」態勢嚴重,取而代之,中國在2010年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美國製定「製造業回流」戰略也不是疫情中才開始的。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反思實體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幾年美國政府一直鼓勵和引導部分海外製造業遷回本土發展,力圖重新赢得在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疫情給美國製造了這個機會。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形成衝擊,造成全球化斷層。離岸外包業務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區域化和本地化生產開始流行。
特朗普政府對製造業回流的態度,或與美國企業層面不儘相同,美企還是以需求為市場,以利益最大化為主,在全球市場尋求企業自身利益。
但架不住大政府的政策監管,這也是大政府不利的一面。疫情讓嚴監管成為常態。
19世紀中期英國主導了第一輪全球化,終結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彼時美國大幅提高關稅,引發很多國家反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進入高潮。
「二戰」改變了這一格局,戰爭結束之後,人類社會對和平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珍視,第二輪全球化才開始重新萌芽。
如果說疫情是本輪全球化的終結,或引發全球化新的調整,那麽勢必有個新主導者來推動新的全球化進程。
與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相比,中國政府在與世界各國相處中更多的是一種醇厚、博大與包容的姿態。
任你風起雲湧,我自巋然不動。
人是社群化生物,由人組成的國家亦是如此。我們很難想象全球化再也回不去的樣子,國與國之間形成孤島,眺望不可見,只能靠互聯網傳播信息,虛實難辨。
這本應該是宇宙中孤單星球的樣子,是人類文明與科技的倒退,絕對不可取。
這點中國政府就做得很好。面對疫情,中國仍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沒有停飛國際航班,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協助全球各國抗疫等。
在應對全球化斷層風險上,中國也在加快經濟再平衡,擺脫對製造業、出口和投資的依賴,轉向更注重發展服務業和消費。
但中國不能因此走向封閉、孤立。面對疫情對中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資金鏈造成的不同程度幹擾,中國要及時疏通,查缺補漏。
疫情考驗下,全球化也面臨新的調整。無論怎麽調整,自由貿易,優秀人才和勞動力流動仍是各國共同利益捆綁,這一趨勢不變。
兩個例子,第一疫情期間,美國四分之一的醫生和六分之一的護士都出生於海外。第二,海外疫情嚴重,中國留學中介生意卻出人意料的紅火。海外學校抛出優惠橄榄枝,吸引很多人產生疫情後留學打算。
美國次貸危機後為提振經濟,不斷出台利好留學生的相關政策,以此為代表的國際教育產業鏈架不住兩國國民需求,不是政府說斷就能斷的。
基於民間對全球化的向往,全球化仍是人類社會發展大勢。在美國霸權統治因疫情全面萎縮時,中國、東盟、亞太經濟體正在重構新一輪全球化。
疫情之後世界已經無法回到起點,世界仍然需要全球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