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十九日立法會選舉投票日越來越近了。各路候選人的拉票遊說宣傳也到了最後衝刺階段。在五光十色的選舉氣氛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在投票率上大做文章。
我們當然希望這次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高。但投票率的高低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而往往由特定的歷史社會等複雜因素決定。這次立法會選舉和回歸以來的歷次選舉最大的變化或者說最大的不同是,以往的選舉,香港的反中亂港分子極為活躍囂張,由此也帶起了原本由於歷史的原因而恐共的百萬選民。由於反中亂港分子自己走向極端,製造港獨和暴亂,最終導致中央政府果斷出手頒布《港區國安法》,從而結束了香港由反中亂港分子一手挑起的顏色革命。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舉行立法會選舉,再天真再樂觀的人恐怕都會估計到那些曾經跟在反中亂港分子後面發洩自己恐共情緒的選民,是不大會出來投票的。他們投給誰呢?投給黎智英們,他們已坐牢。投給羅冠聰們,他們已逃亡做了漢奸。投給建制派,自己怎麼也說服不了自己。所以,少了這些百萬泛民傾向的選民,這次投票率是不會太高的,要求投票率高也是不現實的。那些當年為暴亂唱讚歌的人,拉出過去立法會選舉投票率來作比較,這是非常荒唐的。如果今天要吸引百萬恐共選民出來踴躍投票,除非讓黎智英們重登政治舞台讓羅冠聰們回來參選。但香港怎麼可能讓反中亂港分子港獨身體力行者捲土重來?投票率與讓愛國者治港,孰輕孰重,還用多說嗎?
說到投票率,這些不懷好意的人鼓吹所謂的香港選舉文化和所謂投票率低證明《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民主趨差,政府認受性底等等好。這種論調和西方政客的惡意攻擊抹黑如出一轍。不值一駁。
筆者翻查了有關資料。 《維基百科》指,投票率是指在選舉中,有投票權的選民參與投票的人數佔選民總人數的比率。在大部分成熟民主國家,投票率自1960年代起逐漸下跌。一般來說,投票率偏低的原因大致為對政府不存期望、對政治冷感、支持的候選人有很大或很小機會獲選、對政府感到滿意、不合理的投票制度、沒有支持的候選人等。不同國家的投票率相差很大,不少地區投票率僅約一半,而在馬耳他和實行強制投票的澳洲,投票率則曾達到95%。低投票率被視為不理想的狀況,其成因與解決辦法引起廣泛討論,而且意見分歧,主要認為是由一連串經濟、人口分佈、文化、科技、制度等因素所導致。部分學者不同意高投票率代表支持現有政治體制。例如在歐盟的選舉中,支持和反對歐盟合法性的人同樣會參與投票。在成熟的民主國家,40年來投票率穩步下跌,尤其是在美國、西歐、日本和拉丁美洲。期間,其他政治參與也有下降趨勢,例如自願加入政黨的人減少、市議會的旁聽人數下跌;參與公民活動的人數也減少,如去教堂、加入專業組織、課外活動、青年組織、家長會等。由此可見,投票率趨低是世界性的趨勢。其原因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共識。
香港的某些人在投票率高低上大做文章,鑑於這些人在反修例時期暴露出來的政治價值取向,我們有理由懷疑他們是否在暗示那些有泛民情結的選民投白票和不投票,以此壓低投票率,然後將所謂的香港民主人權被損害和香港沉淪的暗箭射向中央政府和《港區國安法》。這一點,不能不在此挑明。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