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賽道的首富——張勇又收獲了第三家上市公司,而且這家公司是老外吃起來的上市公司。
12月30日,趕在202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特海國際(09658.HK)在港股上市了。
特海國際此次上市的發行價為7港元,上市當天,特海國際股價快速飙升,盤中一度漲超100%,最高點達14.5港元。截至收盤,特海國際收漲42%,總市值為61.56億港元,當天成交金額達2.27億港元。
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目前港股餐飲板塊近30只個股中,特海國際的市值排進了第7名,僅次於大家樂集團(00341.HK),高於大快活集團(00052.HK)及味千中國(00538.HK)等股的市值。
老外也愛火鍋,國際版海底撈逆勢拓店
特海國際是國際版的海底撈(06862.HK),其由海底撈海外業務分拆而來,主要在海外市場提供海底撈火鍋服務。
目前,特海國際由海底撈持股90%,其餘10%由股權激勵平台持有。
海底撈在2012年開始進軍海外,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海外餐廳。此次嘗試的成功,證明了老外也喜歡上了中國的火鍋,海底撈此後在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和泰國等共11個國家開設了更多門店。
截至目前,特海國際在四大洲的11個國家開設了110家餐廳,這使特海國際成為國際市場第三大中式餐飲品牌。而前兩大中式餐飲品牌均是在美國成立,且是提供西化中式餐飲的連鎖餐廳品牌。因此,海底撈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源自中國的中式餐飲品牌。
特海國際在國際市場一路拓店,證明了海外餐飲市場也有火鍋的一席之地。在2019年底,特海國際只有38間餐廳,但此後特海國際在疫情衝擊下持續擴張,不到三年時間淨增加超過70間餐廳。
另外,特海國際餐廳的生意在海外並不賴,總客流量持續增長,翻台率自2021年以來改善顯著。
今年前10月,特海國際的客流量合共約為1740萬人次,而整體翻台率為每天3.2次,均創下了2020年以來最好水平。
事實上,能走出國門的中式餐飲企業並沒那麽容易,成功拓展至國際的中式餐飲品牌寥寥可數。在2021年,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超過10家餐廳的中式餐飲品牌和覆蓋兩個或以上國家的中式餐飲品牌分别僅佔國際市場約13.0%和不足5%。
而火鍋是少有的能走出國門的中式餐飲,除了海底撈以外,火鍋賽道的小肥羊、小龍坎以及呷哺呷哺(00520.HK)也紛紛進軍海外市場,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國内頭部火鍋品牌在標準化、供應鏈、食品安全等方面非常成熟,因此具備了出徵國際餐飲市場的條件,海底撈在這些方面實力較強。
三年半虧近3億美元,扭虧難不難?
得益於在海外市場不斷攻城略地,特海國際近年來的營收規模不斷提升。
2019年-2021年,特海國際分别實現營收2.33億美元、2.21億美元及3.12億美元;2022年上半年,在海外多國與新冠「共存」帶動餐飲市場復蘇的背景下,特海國際營收達2.4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82.35%。
但因受新冠疫情衝擊,以及公司快速擴張導致各項成本攀升,特海國際陷入了「生意越大,虧得越多」的漩渦中。2019年以來,特海國際每年均產生了虧損,3年半時間虧損累計達2.93億美元。
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表示,由於公司業務在2022年方開始自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蘇,預計2022年度將繼續錄得虧損。
但特海國際對未來能實現盈利充滿了信心,其表示將通過持續收益增長及改善成本效益,進一步改善財務表現以達至淨盈利能力。為了實現盈利,特海國際將改善餐廳層面表現、控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以及控制成本。
快速擴張是特海國際虧損持續擴大的重要因素。於往季記錄期,特海國際共開設了82家新餐廳,佔公司2022年上半年運營餐廳的比重高達79.6%,且僅有20家(約19%)截至2022年10月實現現金收回投資。
如此多的新餐廳,特海國際需要時間來實現盈虧平衡及收回投資。
控制成本方面,餐飲品牌要控制成本並不是易事,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及租金成本,是壓在餐飲企業面前的三座大山。海底撈關閉了數百間門店,為的就是降低運營成本壓力,但為了維持業内引以為傲的服務質量,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反而增加了。而特海國際2021年的員工成本佔收入比重達到了45.9%,顯著高於海底撈的員工成本比重。
目前,海底撈在降低人工成本上下了不少苦心,如採用「機器人換人」來降低成本,且研發IKMS 智慧總廚大腦,實時監控、管理,維護整個無人後台的運行,從點單到配菜到上桌,實現後廚自動化生產,據說可以節約後廚近37%的人力成本。
未來,海底撈的這些成本管控措施,可能會應用到海外餐廳上來。
目前,海外消費市場在疫情防控放寬的背景下正走向復蘇,若特海國際能保持良性擴張,權衡好餐廳規模擴張和現有餐廳盈利能力,同時加大控制成本的力度,未來還是有機會實現盈虧平衡,甚至是盈利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