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巴菲特的投資旗艦伯克希爾(BRK.B.US),與創始人為達利歐的橋水基金美股投資組合構成,會發現它們存在很大的投資差異。
就2023年6月季度的美股投資組合而言,橋水的投資組合非常發散,最大持倉為大盤指數,包括標普500指數ETF、新興市場指數ETF、中國ETF等等,十大持倉佔比只有35.19%。若包括其所持有的ETF内標的在内,持有的股票數以千計,十分忠實地履行了多元投資原則,於6月份季度減持黃金掛鈎標的,而轉向股權投資。
從理論上來說,橋水這樣的分散性組合大致上跟隨市場整體表現——即美股表現,更傾向於被動型投資。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則不然,依靠的是巴菲特的選股技能,完全看個人的投資專長,淋漓儘致地體現了巴菲特一旦看好一只股票就傾力買入的投資理念,主打的是「主動型投資」,賺取的是Alpha(阿爾法因子)回報。
2023年6月末,伯克希爾的美股持倉市值為3491.94億美元,高於上季的3251.09億美元;而橋水6月季度的美股持股市值為161.93億美元,對比上季為163.88億美元。
伯克希爾十大持股的佔比高達91.26%,其中於蘋果(AAPL.US)的持倉比重更高達51.00%,可以說是第2季蘋果市值創新高中的最大得益者之一。從蘋果的股東名單中,伯克希爾排名第三,持股佔蘋果已發行股份總數的5.61%,僅次於第一大股東「公募之王」先鋒領航的7.99%以及第二大股東貝萊德的6.37%。
所以,只要蘋果等重大持倉股的表現跑赢大盤,伯克希爾的整體表現大體能跑赢指數掛鈎基金。
2023年6月末,伯克希爾的五大持倉股分别為蘋果、美國銀行(BAC.US)、美國運通(AXP.US)、可口可樂(KO.US)和雪佛龍(CVX.US)。
2023年上半年期間,伯克希爾的最大持倉蘋果,股價表現雖然不如AIGC概念股英偉達(NVDA.US)和從去年低位反彈的特斯拉(TSLA.US),但仍有不錯的表現,且跑赢了大盤,半年累計漲幅達到49.92%,高於科技股指標納斯達克指數的31.73%,但是到下半年,卻顯得後勁不足,至今累跌7.37%,也不如納斯達克指數的大致持平,見下圖。
從倉位調整的活躍度來看,伯克希爾秉持的是長線投資,長期持有甚至終身持有,其美股投資組合的換手率只有12.50%,整個組合的持股時長高達26.73個季度,相當於6.68年;而橋水的換手率是伯克希爾的一倍,達到24.14%,整體持倉時長為7.57季度,相當於1.89年。
對比於橋水動辄增減持數百支股票不同,伯克希爾每個季度對倉位的調整變動不是很大。
截止2023年6月的季度財報中,伯克希爾新買入3支股票,增持2支股票,減持5支股票,清倉3支股票。
回顧期内,伯克希爾新買入的股票有美國房地產開發商霍頓房屋(DHI.US)、美國住宅建築公司Nvr(NVR.US)以及規模僅次於霍頓房屋的公共房屋建造商萊鈉建築公司(LEN.B.US),由此或可推斷伯克希爾轉而看好美國樓市。
財華社認為,美聯儲加息周期即將結束,或是伯克希爾轉向樓市的原因,一旦利率走勢趨於穩定,前期高就業與經濟發展帶來的經濟紅利轉化為積蓄的消費力,或有利於樓市。
伯克希爾增持的股份包括西方石油(OXY.US)和金融服務公司第一資本信貸(COF.US)。對於增持西方石油,財華社於《西方石油季度利潤減近八成,巴菲特仍賺翻》進行了詳細剖析,在此不累述。增持第一資本信貸或同樣基於對央行加息周期即將結束的預期,當利率穩定下來,消費力或得以釋放,作為消費信貸服務供應商,第一資本信貸應可得益。
伯克希爾於6月份財季清倉的股份包括北美醫藥批發商麥克森(MCK.US)、人力及風控專業服務公司威達信(MMC.US)和油氣勘探開發公司Vitesse Energy(VTS.US),而減持的股份包括雪佛龍、有可能被微軟收購的遊戲公司動視暴雪(ATVI.US)、通用汽車(GM.US)、化工品供應商塞拉尼斯(CE.US)以及保險公司環球人壽(GL.US)。
財華社認為對於成品油價和傳統能源車產業看淡預期,或是伯克希爾減持雪佛龍和通用汽車的主要原因。
那為何仍看好西方石油?
因為西方石油主要從事石油勘探開採業務,下遊業務量相對不大,伯克希爾持有西方石油的大量優先股,而且西方石油估值偏低,或可得益於美國本土促進頁岩油開發重啓的復蘇,還能得到大筆的補貼,而作為重要成品油供應商,雪佛龍或因中東產油國減產帶動原油價格上漲,而成品油價漲勢卻因終端消費量未跟上而受限的困局而受壓。
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交易漸趨明朗化,鑒於微軟的收購價大致已定,動視暴雪的可上漲空間有限,而一旦微軟收購泡湯,動視暴雪將很傷,減持甚至清倉動視暴雪似是明智之策。
總結
不論是橋水的鍾愛多元,還是伯克希爾的理性選股,都是有據可依且值得推敲及借鑒的投資方式。前者適合有選擇困難症,不想錯過大盤行情的投資者,具有分散風險的特點;後者適合藝高人膽大,具有一定專業能力,能理性衡量投資風險與回報的投資者。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前者包羅萬有,但可能錯過單一投資跑赢大盤的機會;後者則可能過分押注單一股票,而面對「一損即全損」的風險。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