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提供了清晰路徑和精準落點。
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抓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就是抓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穩增長,就必須推動上市公司穩健發展。然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市公司同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8月7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24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為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發展質量貢獻智慧與力量,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為民在致辭中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參與主體、重要增長引擎。提高上市公司發展質量,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内在要求。
「回顧總結過去的發展經驗,上市公司的市值變化與GDP增長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過去一年,中國上市公司科學把握發展機遇,以科技創新為手段,綜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季為民指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内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張平表示,持續提升上市公司的創新與治理水平,首先要建立「信任+激勵」的機制,要理解創新並非科技發明,而是商業活動。其次要推動上市公司治理現代化,必須推動公司颠覆式創新和容錯制度的建立。
今年以來,隨著我國三大證券交易所起草發佈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指引、財政部發佈企業可持續披露的基本準則,我國可持續披露規則體系逐步走向成熟,中國資本市場對ESG的關注度和實踐水平不斷提高。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提到:「一方面,2024年上述指引的發佈,使得包括央企在内的部分上市公司正式邁入ESG‘強制性披露’、其他上市公司被鼓勵披露的新階段,ESG在企業和投資者兩端呈現實踐和認識都快速擴容的趨勢。另一方面,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要求上市公司強本強基,而ESG作為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和戰略價值已被提到新的高度。」
「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有5375家,披露2023年度ESG可持續發展相關報告的共有2165家,披露率僅為40.28%,但跟2023年和2022年來比分别都上升了5個百分點,2023年是35%,2022年是30%。這說明中國的上市公司從對投資者負責的這個角度,或相互信任的角度,一直在努力前行。」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總經理沈雙波如是表示。
興業碳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興業研究首席綠色金融研究員錢立華進一步指出,隨著ESG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預計未來監管部門會出台更多細化的指南,對上市公司的指導性會更高。如果上市公司依據相關規則逐漸提升披露能力,可以實現「以披促管」。通過相關披露來進行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管理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這樣也有助於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在論壇上,《中國經營報》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發佈《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旨在系統記錄中國上市公司發展,以中國上市公司價值評估為特色,並從微觀上市公司運營中發現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情勢,對未來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改革趨勢進行展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對《報告》解讀道:「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作為中國企業的優質代表,上市公司與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相一致。一方面,傳統產業上市公司通過與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相組合,重組了傳統產業的内生發展邏輯,在‘新’的牽引下實現‘舊’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另一方面,新型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新產業上市公司高成長為中國經濟找到了新的動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亮眼標志。」
談及如何推動金融的高質量發展話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何德旭表示,金融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是三個方面:優化金融服務、維護金融安全和推進金融創新。金融監管要監督引導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服務,監督好金融領域的腐敗和亂象。另外,金融監管也要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對監管的監管,這也是我們現代監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何德旭建議,要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已有的存款保險制度、保險保障基金、信託保障基金等基礎之上再構建最後一道金融風險的防線。要加強和完善金融風險的管理,要認識到維護金融安全的極端重要性,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化解金融風險,尤其是要注意不要讓局部的金融風險向系統性金融風險演化。
此外,近年來發展迅猛的AIGC技術也成為論壇上討論的熱點。根據研究機構Everypixel Journal的統計報告,自2022年以來,僅用18個月的時間,人工智能已經生成了150億張圖片,相當於人類攝影師150年的拍攝量。在生成的150億張圖片中,其中80%來自開源模型,人們使用 AI 生成工具,每天創建3400萬張圖片。
視覺(中國)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副總裁張宗堂指出,AI生成圖片除了數量方面迅速增長,生產的質量也在快速提升,經過幾代的變革之後,已經基本能夠達到真假莫辨的狀態。儘管AIGC浪潮洶湧、數量增長巨大,但AI仍處於輔助創作的階段,駕馭AI的創作者依然扮演著主導角色。
「由於AIGC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學習前人知識產權成果生成的内容,如何進行版權保護就成了全球範圍都關注的重大問題。」張宗堂指出,目前AIGC的版權保護問題討論的範圍很廣、内容很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權歸屬問題;二是AIGC生成的平台如何履行平台職責問題;三是用於模型訓練數據的合規性問題。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com/)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